首页/图书中心/精彩章节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为党的文艺事业倾力奉献的老艺术家

发布日期:2022-06-17

蓝天野,男,汉族,1927年5月生,1945年9月入党,2022年6月去世,河北饶阳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演员、导演。将一生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青年时代参加革命,从事进步文艺活动。新中国成立出演或导演《蜕变》《茶馆》《家》等数十部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众多经典人物形象。传承艺术艺德,发掘和培养一大批文艺界领军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等。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我入党,是很质朴、很简单的想法


从王润森到蓝天野,从画家到地下党,从话剧演员到导演、电视剧演员,蓝天野的人生经历,恐怕比他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要来得惊心动魄。

1927年5月,蓝天野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刚刚满月便随着家人迁居到了北京。蓝天野自小酷爱绘画,对水彩画、中国画、木刻版画、剪纸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到中学,他成绩最好的一门课就是美术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29日,北平沦陷。刚满10岁的蓝天野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饱尝亡国奴的滋味,时间长达8年之久。更加不幸的是,北平沦陷后没多久,蓝天野的父亲、祖父和祖母在两个月内相继离世,只留下母亲和一堆孩子,接连办完三场丧事之后,家道开始衰落。

但是,少年蓝天野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1939年,12岁的蓝天野考入北平四存中学。15岁,他进入北平市第三中学。1944年,17岁的他如愿考上了国立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专攻油画,那时他还一门心思想要做个画家。

进入学校之后,蓝天野很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当时他家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学校在东总布胡同的东口,而他家却在西边的阜成门里面。每天早晨他要走十几里地去学校,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到了学校来不及休息,他就一头扎进画室中。

但是专心学画的蓝天野没有想到,此后不久,他就放下了画笔,走上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命运不小心拐了个弯,让他“弃画从演”。而这个转变跟身为共产党员的姐姐石梅有很大关系。

1945年,独自在外漂泊了6年的三姐石梅忽然返回家乡。姐姐的归家给家人们带来了重聚的欢乐,也为蓝天野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思想风气。姐姐给他带来了《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两个中国之命运》等书籍,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蓝天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都因这个姐姐而起。

原来,三姐石梅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并去了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挺进剧社写剧本、演话剧,从事革命宣传工作。随着抗战胜利曙光的到来,石梅受晋察冀城工部副部长武光指示,回到北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地下党力量。蓝天野的家,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一个根据点。

在姐姐的影响下,蓝天野接受了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洗礼,自觉成了北平地下党的“编外人员”。当时只有18岁的他,利用自己的绘画专长,从旁协助姐姐印刷宣传资料。蓝天野负责把上级传达指示刻成蜡版,然后进行油印,最后由石梅去散发。后来他还做了地下交通员,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西直门和西山之间,偷偷在沦陷区和解放区之间传递文件和物资。

眼看着小弟如此卖力,姐姐石梅深感欣慰,在她的介绍下,蓝天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蓝天野清楚地记得,入党那天是1945年9月23日,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小事,今天说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就像人会记得自己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蓝天野说,入党,是很质朴、很简单的想法。一个是不能当亡国奴,一个是深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希望走向富强。

 

“一切都听党的安排”,改行易名投身革命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民主运动不断开展。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思想,共产党地下组织成立了北平剧联党支部。蓝天野成为其中的一名骨干人员。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继续在沙龙剧社,一边参加剧团演出,配合学生运动,一边从事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应组织的要求,他后来没再继续从事美术学习,而是走上了职业演员的道路。

“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党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做。”蓝天野彻底放弃了先前所学的美术专业,无怨无悔地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人生。

蓝天野这个名字,也是听党的话改的。1948年,解放战争发展迅猛,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文化戏剧战线的控制。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蓝天野等地下党员开始组织撤回解放区。从北平转移到解放区的路上,按照组织要求,为了不牵连国统区亲戚朋友等关系,需要更改自己的名字。他响应了组织的提议,从那时起弃用了本名王润森,改叫蓝天野,并一直用了下来。

为了迎接北平解放,蓝天野等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组建了华北大学文工二团。他们连夜行军重返北平,最多时一天走110里地。北平和平谈判成功,他们立即坐卡车进北平,成为第一批进城的人。

“1949年2月3日,北平举行解放军入城式,那天我在天安门金水桥前观看……解放军入城式真是雄壮、热烈。官兵全副新军装,最显眼的是大皮革军帽,全新武器配备,都是辽沈战役大捷的战利品。有步兵列队行进,还有坦克车,北平全城沸腾,老百姓欢欣鼓舞,很多人上前去慰问解放军战士。进城后,文工团开始演小节目,宣传城市政策,在很多场合演出,街道、广场,还去过天坛。”

1949年10月1日,作为开国大典“苏联文化代表团”接待组成员,蓝天野不仅亲临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还在参加当晚“苏联红军歌舞团”献上的开国庆典演出时,在中南海怀仁堂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

日后谈及这些感受,蓝天野由衷地表示,“新旧社会的不同,现在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而我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经历过军阀战争,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还在沦陷区尝过当亡国奴的滋味,所以我知道旧中国是什么样。我知道为什么解放军、共产党能胜利,国民党会失败,这有必然的原因。”“我经历过被压迫、被奴役的旧中国,深刻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演员,必须用真诚的敬意回报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泽东“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成立,年仅25岁的蓝天野成为第一批主要演员。

据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介绍,“人艺从建院之初就有红色基因,很多演员来自延安鲁艺,天野老师也曾在北京从事地下工作,血液里就有这样的传承。而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名中也有‘人民’二字,每一次重大时间节点北京人艺都会发声,《龙须沟》《北街南院》《社区居委会》《香山之夜》……人艺在创作上从未掉队。”蓝天野就是人艺红色基因的杰出代表。

1952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蓝天野任导演兼演员,在其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服从组织安排,听党的话,跟党走。艺术工作者要服务于人民”。

他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无论角色大小,一上舞台,就有义务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曾有一本积累了数十年的珍贵集子,里面收藏了上千张各式各样的人物画像。“有的是照片,有的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有的是我自己画的素描速写”。蓝天野通过积攒各种人物画像,去揣摩画中人的内心,从中获取演戏的灵感。

为了创造真实的舞台气氛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蓝天野不管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始终都是与工人、农民、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收获了丰实的生活积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去工厂、农村、部队体验生活,是北京人艺建院之初的举措和传统,也是演职人员获得“丰富深厚的生活基础”的重要方式。蓝天野对这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和浓厚兴趣。他到北京琉璃河水泥厂体验生活,当烧制水泥的转炉出故障时,积极要求与工人师傅一起,在极高温度下,身穿石棉服,裹着湿透的棉被,进入炉内,用钢钎击打水泥“结圈”;在剧院演出不忙的阶段,他主动申请到房山区岗上大队,与大队书记、全国劳模吴春山一起,在村里的牲口院居住、劳动,与村民们相处半年多……

1952年到1987年,蓝天野把整个青壮年时期奉献给人艺的舞台,塑造了无数经典话剧形象。

从事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70余年,他始终坚持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先后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王昭君》《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家》《甲子园》等70余部话剧中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茶馆》中的秦仲义、《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单于等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茶馆》这部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巅峰之作中,他所饰演的秦仲义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在一次演出《茶馆》时,一个观众的评价让蓝天野印象深刻,观众说:“看了你们的戏,我才知道革命为什么发生。”蓝天野说,这比夸他们演得好更高兴。每当观众反映说“看了戏,受感动,引起思考了”,他就更积极地投身到革命事业和祖国建设中去。“我感受到,在党领导下的演剧工作,是有价值的。”

蓝天野说,创作者要重视生活积累,要重视文化修养,要在舞台上塑造鲜活的人物;不要装腔作势,不要矫揉造作,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千篇一律,不要描别人的模子,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在多年的演戏、导戏经历中,蓝天野追求深刻的内心体验、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兼容并蓄又不断创新融合的艺术风格。

他还关心剧院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表示欣喜地看到剧院有一批骨干力量已经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一些年轻演员有很好的潜质,但有时跟北京人艺追求的艺术品质不太合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作为一个老党员,应该多一点忧患意识,一代一代年轻演员,引导好了,他们就能成才。培养人才是我分内的事。

 

“不要叫我化石,那就定格了,我还要和党的文艺事业共同成长


1987年,年满60岁的蓝天野主动提出从北京人艺办理离休手续。此后20多年,蓝天野没有再登过一次舞台。这段时间,年老心不老的蓝天野浑身充满活力,挑战了许多不同的职业。他当过导演,也曾参与过电视剧的拍摄,由他饰演的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无疑是他演员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还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画笔,开了几场绘画展,也算圆了年轻时的画家梦。

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北京人艺党委决定重排献礼剧目《家》,并邀请当年已84岁高龄的蓝老回归舞台。蓝天野终于又站上了这个魂牵梦绕了大半生的舞台。

蓝天野说:“这么多年没登台了,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但我是老党员,只要组织需要,我就要发好光和热。”为此,他不仅加入了《家》剧组,还主动挑战更有难度的角色,抛掉演了一辈子的正面人物,饰演伪善的冯乐山。

他在排练中不慎摔伤,手指骨折,起身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第二天,他仍坚持带伤出现在排练现场,在场的人无不感动佩服。

《家》之后,重新回到戏剧舞台的蓝天野一发不可收拾,耄耋之年的他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一连出演了《甲子园》《冬之旅》等多部戏剧;他还尝试拿起导筒执导话剧,连续执导了《贵妇还乡》《吴王金戈越王剑》等作品。这些作品都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演出时座无虚席。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能够得到观众们的首肯,对蓝天野来说比拿什么奖都开心。

2015年,他以88岁高龄再次执导了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代表作《贵妇还乡》。在两个多月的排练中,他坚持每天早来晚走,对每一位演员的台词、动作仔细推敲,认真讲解,并亲自上场示范。有位年轻演员的肢体动作始终不到位,站在一边的他突然扔掉手里的拐棍,倒地进行示范。“您这么大岁数了,这样做很危险。”旁边的人一边说,一边赶紧扶起他。“为人艺培养人才是我分内的事。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兢兢业业,不图名利,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蓝天野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他曾经说,“演员”是最尊敬的称呼。“我特别激动,赶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进去,能为党的文艺事业多做一点事。”直到2021年,蓝天野还在为剧院导戏演戏,指点后辈、筹划演出,忙得不亦乐乎。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为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面对后辈青年演员,他总是强调:“作为一名艺术家,德艺双馨,德永远在第一位。进入到北京人艺,我希望你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曹前发主编《百年大党旗正红——“七一勋章”获得者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