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书中心/精彩章节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发布日期:2021-02-25

     作者与编辑的对话
    
     (代序)
    
    
    
     问:我们知道您71岁开始学篆刻,刻了几百方印了。其中您还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是哪两方印?您为什么要刻这两方印?
     答:2003年春,我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以后,有时间来学习自幼就爱好的文化艺术知识,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篆刻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为邓小平同志篆刻了两方印: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邓小平同志担任过的党和国家的多项重要领导职务,都是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这两个重要“职务”,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前者是由于他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他表达崇敬和爱戴的尊称;后者是他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尊师重教,为科教事业排忧解难而自己任命的“科教后勤部部长”,他的这种风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这两项非中央任命的“职务”也特别重要,于是怀着景仰和缅怀的心情,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篆刻了这两方印章。
    
     问:改革开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要上百年的时间,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不到20年的时间,怎样理解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呢?
     答: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中国有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我想补充说:“伟大的事业开头更难。”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被尊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载入史册,正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他为中国人民设计了一条通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
    
     问: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答:当你们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和改革开放30周年要求采访我时,我的全部精神世界都还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所以迟迟没有回应。然而,也正是你们几次催促,把我的思绪逐步拉回到过去熟悉的领域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基于对邓小平同志出自内心的缅怀和崇敬,越发感到有责任把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创的对外开放伟大事业,哪怕是零星的、点滴的史实记录下来。因此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问:我们知道您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央决策层的,为什么不写这一段的经历,反而舍近求远去写对外开放之初的那些事情呢?
     答:纵观中外历史,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先要把这段创业史尽可能地详细记录下来。讲到历史,既要有主要领导人决策的言行,也要有各级干部贯彻执行的过程,还要有第一线同志们创业的故事,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不管哪个方面的当事人都可以写,都应当写,只要写的是史实,都是可贵的。我也是基于此,觉得有责任把国门初开岁月中知道的和亲历的事写下来。另一方面,历史也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至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改革开放事业所做的工作,会有别人写的。
    
    
     问:对外开放30年了,您长期从事对外开放的领导工作,您怎样看待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答:这个题目很大。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改革开放作了重要阐述,十七大进一步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我个人体会,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年份尤其重要。一是1978年,开始探索对外开放,接着试办经济特区;二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特区予以肯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三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浦东开发开放,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四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又逐步深化了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认识,增强了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本领。在这个背景下,这本书主要讲述1984年以前的事,有的事情为了讲完整,适当作了延伸。这一段,对外开放艰难起步,试办初步成功。当时,我们这些后来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人,还在对外开放一线工作,从实践中加深了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得到了锻炼。可以说,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个人,对外开放都是一所大学校。
     问:时下写改革开放的书已经很多了,您这本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答:从1978年开始,我就参与了对外开放工作,因此我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写的,主要是把我亲历的和知道的一些事写下来。为了增强可读性,我尽量用写故事的方法,试图用一个一个故事串连起来,还原成那个年代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冲破阻力、突围开放的部分历史。当然,由于我是一个参与者、执行者,因此中央决策层的事,有的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我只能写我知道的一些事,肯定是不全面的。同时,本来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完整的战略部署,我只写了对外开放,提到的改革也只是与书中写到的开放有关的改革。由于改革牵涉的面很广,当时有些改革如农村改革等,我只是从文件和报刊上略知一点,所以我写不了。即便是对外开放,也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本书很难全面涉及。
    
     问:这本书以《突围》为名,好记,能引发人们很多共鸣。您为什么用这个书名呢?
     答:开始时并不是这个书名。我在回顾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受是日益加深的。这就是对外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以及国力家底都很薄弱等,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然而,正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突破关门搞建设的做法,才“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这中间对外开放每迈出一小步,都是经济发展前进一大步。用这个书名,就是力求反映当时的艰难情景,体现先行者的胆识和精神。
    
     问:听说为了写这本书,您用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查阅、核实材料,并实地考察了许多地方。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做这些很具体的事情?
     答:我先谈一谈写作过程。首先我根据回忆,一口气写了十几万字。第二步按我的回忆和有关线索查核文献档案,对草稿进行修改补充,形成第二轮草稿。第三步是当文稿进入编辑阶段,对文稿全面校核,收集整理相关的图片资料,寻访当事人对有关的事实进行核对。在此过程中又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档案史料,引起新的回忆,我对文稿进行了较多补充,最后完成了这部书稿。东汉李固曾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在我的心目中,对外开放是一件强国富民的大事。所以,写这本书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写作的水平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史料的可靠性,以免误导读者。
    
     问:您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当代青年的,您想对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们说些什么?
     答: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有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这样那样新的问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他们有的当时年龄还小,有的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我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以便他们更好地继承、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创的伟大事业。